第四百五十八章 集成电路产业-《学霸的科幻世界》


    第(3/3)页

    八十年代,中国开始由自力更生转向技术引进。

    然而无论是742厂,还是后来的华越公司,发展都并不成功。

    到了八十年代末,当时中国电子报辟出专栏讨论:中国集成电路何处去?

    在专家、教授和政府主管官员广泛发表文章讨论之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开始走向中外合资,于是就有了908工程和909工程。

    机械电子工业部于1990年2月从各单位抽调人员集中编写1微米集成电路项目建议材料,于当年8月份立项,命名为“908工程”。

    908工程由刚成立不久的华晶集团公司承担建设。

    但是由于项目审批和资金到位原因,直到1997年底才建成,前后历时8年之久。

    华晶公司从美国朗讯公司引进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流通0.9微米CMOS工艺2个产品,到1998年1月才通过对外合同验收,比美国迟滞13年。

    909工程则是由电子工业部于1995年提出,准备投资100亿元建设一条8英寸0.5微米的芯片大生产线。

    由华虹微电子公司于日本电气公司NEC合资,1999年2月23日909工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建成正式投片。这是中国第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滞后世界11年。

    ……

    实质上,这些尝试之所以不成功,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资本、高技术、高人才门槛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想要花小钱办大事,基本不可能。

    许柏青虽然不是搞半导体的,但身为一名凝聚态物理学家,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当下的困境心知肚明。

    别的不说,单单当下,中国开设微电子专业的高校都没有多少所,每年的毕业生不过两三百人,这还包括选择出国的。

    如此薄弱的人才储备,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