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翰林院是什么地方? 那是大明朝所有‘智慧生物’聚集的地方。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通过科举制度脱颖而出,是整个大明朝最有才能的一帮人。 算是大明朝的储备干部机构,是人才的蓄水池。 他朱瞻基虽然没有任何的理政治政的经验,无法亲自对一些事务提出专业的建议,可这并不代表他脑子里领先几百年的思想和见识是假的。 写,他是写不出来的。 可看,他还是能看出来的。 那既然我写不出来,又何必硬憋呢。 作为领导,用人才是王道。 刚刚出门,他直接将案台上的那些需要解决的朝廷大事全部当作了翰林院的一次‘摸底考试’。 交给了那些闲来无事,每天只能‘之乎者也’吟诗作赋却极有才华的一帮人。 而自己,则作为一个主考官,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了审阅。 写不出来,看要是还看不出来哪个好,那后世几十年的生活学习算是白搭了。 整整两个时辰的时间,朱瞻基便靠着这种方式将案台上待处理的所有政务全部解决。 并且取长补短,结合领先几百年的思维和见识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一个最大程度合理的结果。 就当朱瞻基独自坐于那案台之前认真理政之时,一旁的几位内阁大学士们,却疑惑不已。 刚刚还表现的一筹莫展的殿下,这出去了一趟回来,就突然开窍了? 那一桌子的政务,这就搞完了? 要知道,这些政务别说是毫无理政经验的朱瞻基,即便就是老皇帝朱棣,亦或者太子朱高炽,那也是需要好几天的功夫才能一件件的处置妥当。 就这还不敢说毫无漏洞,还需要他们这些内阁大学士们一件件的奏折重新审阅,拾遗补缺。 一时间,对于朱瞻基所处置的那些结果一个个都产生了质疑的心思。 只当是长孙殿下在随意处置,丝毫没有顾虑到这些结果可能影响到全国几千万百姓的生活。 带着这些想法,直到这些奏折在朱瞻基处置完后摆在了他们的案台上,这才急切的打开,想要一看究竟。 那龙椅之上,在一旁暗暗观察他们的朱瞻基嘴角微翘。 恰好这时脑海中需要吃午饭的任务提示响起,朱瞻基便立马起身,招呼太监准备午膳的同时离开了尚书房。 第(2/3)页